黎巴嫩投資優勢分析
來源:絲路印象
2024-07-19 17:33:48
瀏覽:2885
收藏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報告,2013年黎巴嫩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28.3億美元,約占其GDP的6.4%。2013年黎吸收外資規模居19個阿拉伯國家第7位,中東北非22個經濟體第10位,12個西亞國家第5位,全球GDP超過100億美元的135個經濟體第55位。黎實行市場經濟,金融自由化程度高,對外國投資者有獨特的吸引力。
(一)投資政策自由寬松
據加拿大弗雷澤研究所近期發布的2014年經濟自由度報告,黎巴嫩經濟自由度在報告涵蓋的152個國家中列第60位,在14個阿拉伯國家中列第7位。而2013年,黎位列全球第39位,阿拉伯國家第5位。可見,黎巴嫩的經濟自由度是相對較高的,這與黎自由寬松的投資政策是密不可分的。黎巴嫩政府積極鼓勵投資,為投資者提供寬松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2001年8月,黎頒布第一部《鼓勵投資法》,對投資者放寬限制,“實行對內資、僑資和外資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原則,鼓勵市場自由競爭和促進私營部門發展,并給予地區優惠、產業優惠等投資優惠政策和良好的配套服務”,對高科技、信息和通信項目還有特別的優惠待遇。此外,黎還建立了一個國家投資擔保機構(NIIG),為投資提供政府征用、戰爭、罷工等風險擔保,風險擔保金額最高可達5000萬美元/項目,極大的穩定了投資環境。在黎巴嫩,企業稅率低,稅收制度完善、投資保護措施合理,利潤空間豐盈,對投資者有無限吸引力。
(二)經濟模式免疫力強
黎巴嫩經濟學家Nesreen Slti最近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只有重大的安全事件才能夠影響黎經濟總體走勢,黎經濟在過去幾年中表現出很強的韌性,重大事件才能對黎經濟造成實質性沖擊。而其他暗殺、爆炸、沖突和罷工對其研究所覆蓋的經濟領域影響有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黎經濟卻逆勢增長,黎2007~2010年實際GDP增速分別達到了7.5%、9.27%、8.5%和7%。在世界經濟大勢低迷之時,黎卻平穩渡過危機,且是為數不多的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正面影響的國家之一。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受地區動蕩影響,雖然GDP增長率下滑,但也沒有出現1975年GDP受內戰影響的負增長。
可見,黎經濟應對各種沖擊的免疫力在逐漸增強,這得益于以私營經濟為主體、服務行業為支撐和消費理念至上的獨特經濟模式。黎政府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拉動能力不強,而私營經濟卻十分發達,成為經濟的主體部分。2012年9月,黎巴嫩內閣出臺了《2012~2015年經濟社會改革方案》,極大地鼓勵了私營經濟的發展。黎生產性行業發展滯后,服務業相對發達,平均占GDP70%以上。此外,據全球宏觀經濟數據,黎巴嫩是中高等收入國家。大量的本國居民和海外僑民在黎消費,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是本國經濟的主導力量,每年對GDP貢獻斐然。私營經濟、服務行業和個人消費,在面對危機時,都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和靈活的市場調節能力。同時,這種經濟模式也吸引了大批外國投資者來黎經商。黎獨特的經濟模式有著較強的免疫力,投資者可以增強投資信心,減少對不穩定因素的過多考量。
(三)投資輻射效應顯著
據黎巴嫩財政部發布的數據,2014年,黎財政收入為108.8億美元,財政支出為139.5億美元,財政赤字30.7億美元,占全年財政支出的22%,其中償債支出就高達44億美元。據黎巴嫩海關統計,2014年黎外貿總額為238.1億美元,進口額204.9億美元,出口額33.1億美元,貿易逆差171.8億美元。黎巴嫩赤字連年,債務危機不斷,而又常年貿易逆差,政府財政收入何來?據世界銀行近期發布的數據,2014年黎巴嫩僑匯收入高達89億美元,在阿拉伯國家中僅次于埃及居第2位。在黎巴嫩,旅游業、航運業及金融服務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金融業的長盛不衰,多半要歸功于1500萬海外僑民的僑匯。黎巴嫩是世界上鮮有的僑民人口多于國內人口的國家,海外僑民遍布世界各地,政治領袖和商業精英屢見不鮮。每年有大量僑匯經手黎巴嫩銀行,形成了僑民貿易,帶來了大量的僑匯收入。這種僑民貿易,對中東地區的轉口貿易和金融服務業貢獻卓著,還為黎商和在黎投資者開拓了全球市場和人脈空間。從某種程度上說,與黎巴嫩商人做生意就是與全球商人做生意。加之黎巴嫩的地緣優勢--為投資者提供通往亞歐非的便捷通道和交往平臺,對黎投資的輻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綜上,對黎投資雖存在一定風險,但黎獨特的經濟模式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加之其自由的投資政策和顯著的輻射效應對投資者具有極大吸引力。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投資力度,應從兩國長遠利益出發,揚長避短,多予少取,從根本上實現兩國互利共贏,推動中黎經貿可持續發展。
以上內容摘自絲路印象黎巴嫩事業部(www.miottimo.com)搜集整理,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一)投資政策自由寬松
據加拿大弗雷澤研究所近期發布的2014年經濟自由度報告,黎巴嫩經濟自由度在報告涵蓋的152個國家中列第60位,在14個阿拉伯國家中列第7位。而2013年,黎位列全球第39位,阿拉伯國家第5位。可見,黎巴嫩的經濟自由度是相對較高的,這與黎自由寬松的投資政策是密不可分的。黎巴嫩政府積極鼓勵投資,為投資者提供寬松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2001年8月,黎頒布第一部《鼓勵投資法》,對投資者放寬限制,“實行對內資、僑資和外資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原則,鼓勵市場自由競爭和促進私營部門發展,并給予地區優惠、產業優惠等投資優惠政策和良好的配套服務”,對高科技、信息和通信項目還有特別的優惠待遇。此外,黎還建立了一個國家投資擔保機構(NIIG),為投資提供政府征用、戰爭、罷工等風險擔保,風險擔保金額最高可達5000萬美元/項目,極大的穩定了投資環境。在黎巴嫩,企業稅率低,稅收制度完善、投資保護措施合理,利潤空間豐盈,對投資者有無限吸引力。
(二)經濟模式免疫力強
黎巴嫩經濟學家Nesreen Slti最近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只有重大的安全事件才能夠影響黎經濟總體走勢,黎經濟在過去幾年中表現出很強的韌性,重大事件才能對黎經濟造成實質性沖擊。而其他暗殺、爆炸、沖突和罷工對其研究所覆蓋的經濟領域影響有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黎經濟卻逆勢增長,黎2007~2010年實際GDP增速分別達到了7.5%、9.27%、8.5%和7%。在世界經濟大勢低迷之時,黎卻平穩渡過危機,且是為數不多的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正面影響的國家之一。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受地區動蕩影響,雖然GDP增長率下滑,但也沒有出現1975年GDP受內戰影響的負增長。
可見,黎經濟應對各種沖擊的免疫力在逐漸增強,這得益于以私營經濟為主體、服務行業為支撐和消費理念至上的獨特經濟模式。黎政府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拉動能力不強,而私營經濟卻十分發達,成為經濟的主體部分。2012年9月,黎巴嫩內閣出臺了《2012~2015年經濟社會改革方案》,極大地鼓勵了私營經濟的發展。黎生產性行業發展滯后,服務業相對發達,平均占GDP70%以上。此外,據全球宏觀經濟數據,黎巴嫩是中高等收入國家。大量的本國居民和海外僑民在黎消費,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是本國經濟的主導力量,每年對GDP貢獻斐然。私營經濟、服務行業和個人消費,在面對危機時,都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和靈活的市場調節能力。同時,這種經濟模式也吸引了大批外國投資者來黎經商。黎獨特的經濟模式有著較強的免疫力,投資者可以增強投資信心,減少對不穩定因素的過多考量。
(三)投資輻射效應顯著
據黎巴嫩財政部發布的數據,2014年,黎財政收入為108.8億美元,財政支出為139.5億美元,財政赤字30.7億美元,占全年財政支出的22%,其中償債支出就高達44億美元。據黎巴嫩海關統計,2014年黎外貿總額為238.1億美元,進口額204.9億美元,出口額33.1億美元,貿易逆差171.8億美元。黎巴嫩赤字連年,債務危機不斷,而又常年貿易逆差,政府財政收入何來?據世界銀行近期發布的數據,2014年黎巴嫩僑匯收入高達89億美元,在阿拉伯國家中僅次于埃及居第2位。在黎巴嫩,旅游業、航運業及金融服務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金融業的長盛不衰,多半要歸功于1500萬海外僑民的僑匯。黎巴嫩是世界上鮮有的僑民人口多于國內人口的國家,海外僑民遍布世界各地,政治領袖和商業精英屢見不鮮。每年有大量僑匯經手黎巴嫩銀行,形成了僑民貿易,帶來了大量的僑匯收入。這種僑民貿易,對中東地區的轉口貿易和金融服務業貢獻卓著,還為黎商和在黎投資者開拓了全球市場和人脈空間。從某種程度上說,與黎巴嫩商人做生意就是與全球商人做生意。加之黎巴嫩的地緣優勢--為投資者提供通往亞歐非的便捷通道和交往平臺,對黎投資的輻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綜上,對黎投資雖存在一定風險,但黎獨特的經濟模式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加之其自由的投資政策和顯著的輻射效應對投資者具有極大吸引力。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投資力度,應從兩國長遠利益出發,揚長避短,多予少取,從根本上實現兩國互利共贏,推動中黎經貿可持續發展。
以上內容摘自絲路印象黎巴嫩事業部(www.miottimo.com)搜集整理,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