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投資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來源:絲路印象
2024-07-19 17:33:23
瀏覽:989
收藏
1、地理因素
(1)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與北半球市場有互補作用
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時序恰與北半球相反,故相對于有季節(jié)性區(qū)分之商品,如流行服飾及蔬果等農產品及漁獲產品,皆與北半球有時間季節(jié)上之差異,因此其市場具有消化北半球季節(jié)性商品(如流行服飾)存貨的功能,另從供給面而言,因澳大利亞國土幅員遼闊,含括數(shù)個不同氣候區(qū),具較長之生產期,且因季節(jié)與北半球差異之特性,亦能出口各類農、漁產品至北半球;具有與北半球消費市場互補之功能。
(2)澳大利亞幅員廣大,造成境內配銷成本高
澳大利亞區(qū)域遼闊,全國面積達769萬2,024平方公里,約為中國臺灣之213.6倍,就面積而言,為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大陸、美國及巴西之后的第六大國,由東至西、從南到北皆有4,000多公里,土地面積與美國本土(不含阿拉斯加)相當。由于大部份人口集中在雪梨、墨爾本、布里斯本、伯斯和阿德雷得等五個沿海大都市中。內陸廣大地區(qū)則人煙稀少,城鄉(xiāng)差距大,城市間距離遙遠,高昂的工資及運費,造成其國內配銷成本高昂。
由于氣候、地形及經濟發(fā)展之影響,其人口多聚集在東南沿海各省,而且都市化程度頗高,依人口多寡而分,前五大城市依序是雪梨(463多萬人)、墨爾本(約414多萬人)、布里斯本(約206多萬人)、伯斯(約174萬人)及阿得雷德(約121萬人)等五大省會都市,若加計雪梨周邊之副都會區(qū)城市(如Newcastle和Wollongong),布里斯本周邊之副都會區(qū)城市(如Gold Coast和Sunshine Coast)及墨爾本周邊之副都會區(qū)城市(如Geelong)等衛(wèi)星城市,其人口數(shù)即占全澳總數(shù)之75%左右,自然成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消費市場。澳大利亞市場雖集中在五大都會及鄰近區(qū)域中,但這五處區(qū)域市場相互間距離都幾近一千或數(shù)千公里以上,運輸成本很高,很難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進行配銷,故各大城市又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市場,因而形成一個既集中、又分散的特殊市場環(huán)境。
澳大利亞市場規(guī)模與中國臺灣相當,歸屬于中、小型,且全國人口又集中于各沿海城市,彼此相距甚遠,因此市場更形分散,從事全國性的配銷成本很高,除非是少數(shù)全國性的大型零售連鎖店,一般進口訂單多限于地區(qū)市場的需要,故單筆訂單金額與數(shù)量較小。由于市場分散,大多數(shù)澳大利亞廠商又都是中、小企業(yè),并且一般都不愿意建立足量的庫存,因此有意開發(fā)澳大利亞的國外供貨商,必須要有接受少量訂單的心理準備。
2、人文因素
(1)澳大利亞鼓勵多元文化,各國移民形成多元市場
澳大利亞在1970年代,實施多元文化政策,大量接受各國移民。澳大利亞鼓勵各不同種族文化在澳大利亞都有發(fā)展的機會,例如以政府預算,成立多元文化中心,安排各國語言教學或具有族裔色彩的文化活動等,因此在澳大利亞各大城市,常見不同種族移民的小區(qū),例如華人區(qū)、意大利區(qū)、希臘區(qū)、黎巴嫩區(qū)、越南區(qū)、韓國區(qū)、非洲區(qū)等。澳大利亞移民來自全球140余國,各大洲人口在澳大利亞均占有相當比例,數(shù)十萬、上百萬的族裔人口自然形成一個具有特殊型態(tài)和特定需求的市場,因此各式不同的產品乃得以在澳大利亞找到不同的市場利基。
(2)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易形成賣方相對居于優(yōu)勢
由于人口少,消費者需求又多樣化,未能達到采購之經濟規(guī)模,無法以量制價,賣方因而相對居于優(yōu)勢。例如:進口車商常常是客戶下了訂單以后才向國外訂貨,廠商庫存樣多但量少。向商店購買大型家電或家具時,無法約定確切的送貨時間,必須要于排定送貨之前一天再洽,才能決定上午或下午送貨到府,送貨人員系按其排定之路線,顧客不能指定時間。航空公司班機誤點,旅客一般也只有耐心等候。大型的公眾服務公司例如電訊、航空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等服務專線電話都是采用電話語音服務,選項特別多,等候時間也很長,顧客必須有很大的耐心和語音系統(tǒng)周旋。營業(yè)店面內亦常有顧客需排隊等候服務的現(xiàn)象。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客戶也因此無法如美國消費者有較強的購買優(yōu)勢。
(3)重視長期商務關系
就一般企業(yè)界而言,澳大利亞業(yè)者比起其它國家之工商業(yè)者顯得保守許多,企業(yè)因商品價格或交貨因素,而頻頻物色海外配合廠商的情況并不常見。澳商對更換供應廠商的猶豫性相對顯得較高,只要是長期配合之廠商,彼此間交易也都有信用,普遍不會輕易轉變供應來源。大型連鎖體系內的采購人員,即使因為職務調整,接任人員對舊有供貨商也不會驟然改變。因為企業(yè)的采購制度與策略不變,”人”的影響因素相當有限,而新人基于不愿出錯的心理,且合作關系確能帶來利益的情形下,大部分會延續(xù)舊有的方式運作。亦即在市場競爭情勢未有明顯變化時,供需雙方的相互信賴便不致受到影響,原有的合作關系即無改變的必要。根據(jù)實地訪談,一些中大型零售連鎖商與進口批發(fā)商表示,針對其已有固定供貨來源之商品,外國供貨商即使價格降低10%左右,大部分受訪業(yè)者皆不會因此改變其舊有之采購決策。因為不必為了區(qū)區(qū)一成的價差,而去冒險嘗試一家對他而言完全陌生的外國配合廠商。因為新供貨商所衍生之溝通、配合度、質量查驗與交貨等成本之增加難以衡量,多賺一成,也許會因風險因素,損失了更多合理的利潤而得不償失。
(4)重要產業(yè)寡占市場的情形相當明顯,新手很難匹敵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人口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及西澳伯斯地區(qū),從事全國營銷的成本很高,沒有充分的資金,便難以擴充事業(yè)版圖至澳大利亞全境,因此容易形成少數(shù)大公司控制市場的現(xiàn)象。以銀行界言,澳大利亞四大銀行 -- National、ANZ、Commonwealth、Westpac -- 如蛛網(wǎng)盤結的分行服務網(wǎng),便讓其它外商銀行難以望其項背,加上澳大利亞政府對于外商銀行業(yè)務范圍的限制,類如中國臺灣兆豐商銀及臺灣企銀在澳分行等以特定族群為主要客戶的外商銀行,更加難以和本地銀行競爭。澳大利亞零售業(yè)方面亦由全國性的超大型連鎖集團控制,例如Woolworth、Coles兩大集團,聯(lián)鎖店營業(yè)范圍跨及百貨、酒類飲料、速簡餐廳、辦公室用品等,在澳大利亞零售市場的影響力可說是無遠弗屆。澳大利亞市場寡頭壟斷的現(xiàn)象在國內民航業(yè)尤其明顯,近幾年四家民航公司共同經營國內航線的情形,其間經過多次之合并和競爭淘汰,最低潮時僅剩澳航(Qantas)和維京藍(Virgin Blue)兩家在主要航線競爭,目前則增加至5家,除了上述2家外,另增加捷星航空(Jet Star)、虎航(Tiger Airways)及瑞斯(Rex-Regional Express)等3家國內航空公司(注:此指在機場設有固定服務柜臺之公司)。
3、經濟與政治因素
(1)出口近六成為農、礦原料及初級加工品,進口約七成為工業(yè)制品,市場開放限制少
隨著亞洲經濟發(fā)展突飛猛進之后,澳大利亞開始重視和亞洲國家的經貿關系,目前亞洲已經躍居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的主要地區(qū),而亞太各國亦已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澳大利亞因天然資源豐富,故出口以煤、金、鐵、鋁、原油、羊毛、牛肉等為最重要,約占出口總值的六成。也因其制造業(yè)不發(fā)達,所以不論是消費品或工業(yè)產品大部份均依賴進口,一般產品進口并無特殊限制也無配額限制,為一充份開放市場,除汽車、部份紡織品、鞋類、和煙酒仍課征高關稅之外,普遍關稅已降為5%以下,其主要進口產品包括:原油、汽油、小客車、電訊設備、藥劑、計算機、貨運車、黃金、冷暖氣設備、泵及零件、家具、測量及分析儀器、土木工程設備、汽機車零配件等。
(2)澳大利亞為信息產品的試驗市場及拓銷南太平洋諸國的基地
澳大利亞地處南太平洋,與世界各主要市場,均有相當?shù)木嚯x,全國人口只有2,300余萬人,市場規(guī)模屬于中、小型,但是由于計算機普及率高,且其官方語言為英語,因此世界各大計算機廠莫不選擇澳大利亞為其產品的試驗市場,以及進一步向鄰近國家拓銷的基地。目前在澳大利亞從事信息計算機相關事業(yè)的臺商有宏碁、華碩、明基、友訊、聯(lián)強、研華、微星、訊舟、宏達電等。
(3)加入WTO帶動關稅調低,亞太地區(qū)各國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貿易伙伴
澳大利亞對外貿易早期重歐輕亞,但隨著80年代時亞洲經濟發(fā)展突飛猛進之后,澳大利亞開始重視和亞洲鄰國的經貿關系,目前亞洲已躍居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的首位,占有澳大利亞外銷市場約七成以上,近年來前十大貿易伙伴中有超過一半以上位處亞洲,僅有美、英、德來自歐美,紐西蘭則位處大洋洲,亞洲各國中,仍以東亞為主(含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及中國臺灣),前五大貿易伙伴中,亞洲國家多分居第一、第二、第四位及第五位,占有澳大利亞進口市場相當大的比例。澳大利亞消費品或工業(yè)產品大部分均依賴進口,一般產品進口并無特殊限制也無配額限制,是一充分開放的市場,原課征高關稅的汽車、紡織品、鞋類及煙酒等因澳大利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外,關稅亦大多調降至5%或5%以下。澳大利亞政府為因應關稅下降后,國內部分產業(yè)如制衣業(yè)及制鞋業(yè)等勞力密集產業(yè)無法與進口貨競爭,面臨生存危機,積極提供轉業(yè)輔導、加強研發(fā)或產業(yè)升級等措施,但仍有很多企業(yè)將工廠外移至中國等亞洲地區(qū)。
(4)政府政策鼓勵推行,綠色節(jié)能產業(yè)興起
環(huán)保節(jié)能乃近十年來世界各國之主要課題之一,澳大利亞于 2007年簽署京都議定書,承諾在2050年之前減少60%的溫室氣體排放,并擴大再生能源目標計劃,于2020年時達成全國電力20%來自于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及其它相關節(jié)能、節(jié)水、植樹等多項目標,影響所及亦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新商機。例如:澳大利亞為世界第一個實施全國禁止使用白熾燈泡(incandescent light bulbs)并改用熒光省電燈泡之國家;另政府亦提供相關經濟補貼(Rebates),鼓勵一般家庭安裝省水、省電等設備,而直間接創(chuàng)造出絕緣材料(insulation)、太陽能面板(Solar Power Panels)、太陽能熱水器(Solar Hot Water System)、雨水儲水塔(Rainwater Tanks)及回收水系統(tǒng)(Grey Water recycling)等產品之市場需求。此外愈來愈多商業(yè)大樓的廁所已改用省水馬桶,或小便斗內放置生技除臭藥劑而不再沖水。電燈并改用感應式開關,以節(jié)約電力。另市面上銷售之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用品,則貼有顯示該機種消耗電力或用水效率的評等貼紙(Energy Rating or Water Rating labels)。
以上內容摘自絲路印象(www.miottimo.com)澳大利亞事業(yè)部。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內容:
最新澳大利亞二手車行業(yè)投資風險及前景預測報告(2016-2020年)
最新澳大利亞汽車維修行業(yè)投資風險及前景預測報告(2016-2020年)
最新澳大利亞智能電視行業(yè)投資風險及前景預測報告(2016-2020年)
最新澳大利亞智能手機行業(yè)投資風險及前景預測報告(2016-2020年)
(1)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與北半球市場有互補作用
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時序恰與北半球相反,故相對于有季節(jié)性區(qū)分之商品,如流行服飾及蔬果等農產品及漁獲產品,皆與北半球有時間季節(jié)上之差異,因此其市場具有消化北半球季節(jié)性商品(如流行服飾)存貨的功能,另從供給面而言,因澳大利亞國土幅員遼闊,含括數(shù)個不同氣候區(qū),具較長之生產期,且因季節(jié)與北半球差異之特性,亦能出口各類農、漁產品至北半球;具有與北半球消費市場互補之功能。
(2)澳大利亞幅員廣大,造成境內配銷成本高
澳大利亞區(qū)域遼闊,全國面積達769萬2,024平方公里,約為中國臺灣之213.6倍,就面積而言,為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大陸、美國及巴西之后的第六大國,由東至西、從南到北皆有4,000多公里,土地面積與美國本土(不含阿拉斯加)相當。由于大部份人口集中在雪梨、墨爾本、布里斯本、伯斯和阿德雷得等五個沿海大都市中。內陸廣大地區(qū)則人煙稀少,城鄉(xiāng)差距大,城市間距離遙遠,高昂的工資及運費,造成其國內配銷成本高昂。
澳大利亞地圖
由于氣候、地形及經濟發(fā)展之影響,其人口多聚集在東南沿海各省,而且都市化程度頗高,依人口多寡而分,前五大城市依序是雪梨(463多萬人)、墨爾本(約414多萬人)、布里斯本(約206多萬人)、伯斯(約174萬人)及阿得雷德(約121萬人)等五大省會都市,若加計雪梨周邊之副都會區(qū)城市(如Newcastle和Wollongong),布里斯本周邊之副都會區(qū)城市(如Gold Coast和Sunshine Coast)及墨爾本周邊之副都會區(qū)城市(如Geelong)等衛(wèi)星城市,其人口數(shù)即占全澳總數(shù)之75%左右,自然成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消費市場。澳大利亞市場雖集中在五大都會及鄰近區(qū)域中,但這五處區(qū)域市場相互間距離都幾近一千或數(shù)千公里以上,運輸成本很高,很難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進行配銷,故各大城市又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市場,因而形成一個既集中、又分散的特殊市場環(huán)境。
2006-2014年澳大利亞人口及增長示意圖
澳大利亞市場規(guī)模與中國臺灣相當,歸屬于中、小型,且全國人口又集中于各沿海城市,彼此相距甚遠,因此市場更形分散,從事全國性的配銷成本很高,除非是少數(shù)全國性的大型零售連鎖店,一般進口訂單多限于地區(qū)市場的需要,故單筆訂單金額與數(shù)量較小。由于市場分散,大多數(shù)澳大利亞廠商又都是中、小企業(yè),并且一般都不愿意建立足量的庫存,因此有意開發(fā)澳大利亞的國外供貨商,必須要有接受少量訂單的心理準備。
2、人文因素
(1)澳大利亞鼓勵多元文化,各國移民形成多元市場
澳大利亞在1970年代,實施多元文化政策,大量接受各國移民。澳大利亞鼓勵各不同種族文化在澳大利亞都有發(fā)展的機會,例如以政府預算,成立多元文化中心,安排各國語言教學或具有族裔色彩的文化活動等,因此在澳大利亞各大城市,常見不同種族移民的小區(qū),例如華人區(qū)、意大利區(qū)、希臘區(qū)、黎巴嫩區(qū)、越南區(qū)、韓國區(qū)、非洲區(qū)等。澳大利亞移民來自全球140余國,各大洲人口在澳大利亞均占有相當比例,數(shù)十萬、上百萬的族裔人口自然形成一個具有特殊型態(tài)和特定需求的市場,因此各式不同的產品乃得以在澳大利亞找到不同的市場利基。
(2)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易形成賣方相對居于優(yōu)勢
由于人口少,消費者需求又多樣化,未能達到采購之經濟規(guī)模,無法以量制價,賣方因而相對居于優(yōu)勢。例如:進口車商常常是客戶下了訂單以后才向國外訂貨,廠商庫存樣多但量少。向商店購買大型家電或家具時,無法約定確切的送貨時間,必須要于排定送貨之前一天再洽,才能決定上午或下午送貨到府,送貨人員系按其排定之路線,顧客不能指定時間。航空公司班機誤點,旅客一般也只有耐心等候。大型的公眾服務公司例如電訊、航空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等服務專線電話都是采用電話語音服務,選項特別多,等候時間也很長,顧客必須有很大的耐心和語音系統(tǒng)周旋。營業(yè)店面內亦常有顧客需排隊等候服務的現(xiàn)象。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客戶也因此無法如美國消費者有較強的購買優(yōu)勢。
(3)重視長期商務關系
就一般企業(yè)界而言,澳大利亞業(yè)者比起其它國家之工商業(yè)者顯得保守許多,企業(yè)因商品價格或交貨因素,而頻頻物色海外配合廠商的情況并不常見。澳商對更換供應廠商的猶豫性相對顯得較高,只要是長期配合之廠商,彼此間交易也都有信用,普遍不會輕易轉變供應來源。大型連鎖體系內的采購人員,即使因為職務調整,接任人員對舊有供貨商也不會驟然改變。因為企業(yè)的采購制度與策略不變,”人”的影響因素相當有限,而新人基于不愿出錯的心理,且合作關系確能帶來利益的情形下,大部分會延續(xù)舊有的方式運作。亦即在市場競爭情勢未有明顯變化時,供需雙方的相互信賴便不致受到影響,原有的合作關系即無改變的必要。根據(jù)實地訪談,一些中大型零售連鎖商與進口批發(fā)商表示,針對其已有固定供貨來源之商品,外國供貨商即使價格降低10%左右,大部分受訪業(yè)者皆不會因此改變其舊有之采購決策。因為不必為了區(qū)區(qū)一成的價差,而去冒險嘗試一家對他而言完全陌生的外國配合廠商。因為新供貨商所衍生之溝通、配合度、質量查驗與交貨等成本之增加難以衡量,多賺一成,也許會因風險因素,損失了更多合理的利潤而得不償失。
(4)重要產業(yè)寡占市場的情形相當明顯,新手很難匹敵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人口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及西澳伯斯地區(qū),從事全國營銷的成本很高,沒有充分的資金,便難以擴充事業(yè)版圖至澳大利亞全境,因此容易形成少數(shù)大公司控制市場的現(xiàn)象。以銀行界言,澳大利亞四大銀行 -- National、ANZ、Commonwealth、Westpac -- 如蛛網(wǎng)盤結的分行服務網(wǎng),便讓其它外商銀行難以望其項背,加上澳大利亞政府對于外商銀行業(yè)務范圍的限制,類如中國臺灣兆豐商銀及臺灣企銀在澳分行等以特定族群為主要客戶的外商銀行,更加難以和本地銀行競爭。澳大利亞零售業(yè)方面亦由全國性的超大型連鎖集團控制,例如Woolworth、Coles兩大集團,聯(lián)鎖店營業(yè)范圍跨及百貨、酒類飲料、速簡餐廳、辦公室用品等,在澳大利亞零售市場的影響力可說是無遠弗屆。澳大利亞市場寡頭壟斷的現(xiàn)象在國內民航業(yè)尤其明顯,近幾年四家民航公司共同經營國內航線的情形,其間經過多次之合并和競爭淘汰,最低潮時僅剩澳航(Qantas)和維京藍(Virgin Blue)兩家在主要航線競爭,目前則增加至5家,除了上述2家外,另增加捷星航空(Jet Star)、虎航(Tiger Airways)及瑞斯(Rex-Regional Express)等3家國內航空公司(注:此指在機場設有固定服務柜臺之公司)。
3、經濟與政治因素
(1)出口近六成為農、礦原料及初級加工品,進口約七成為工業(yè)制品,市場開放限制少
隨著亞洲經濟發(fā)展突飛猛進之后,澳大利亞開始重視和亞洲國家的經貿關系,目前亞洲已經躍居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的主要地區(qū),而亞太各國亦已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澳大利亞因天然資源豐富,故出口以煤、金、鐵、鋁、原油、羊毛、牛肉等為最重要,約占出口總值的六成。也因其制造業(yè)不發(fā)達,所以不論是消費品或工業(yè)產品大部份均依賴進口,一般產品進口并無特殊限制也無配額限制,為一充份開放市場,除汽車、部份紡織品、鞋類、和煙酒仍課征高關稅之外,普遍關稅已降為5%以下,其主要進口產品包括:原油、汽油、小客車、電訊設備、藥劑、計算機、貨運車、黃金、冷暖氣設備、泵及零件、家具、測量及分析儀器、土木工程設備、汽機車零配件等。
2015年1-12月澳大利亞進出口貿易總額(單位:百萬美元)
(2)澳大利亞為信息產品的試驗市場及拓銷南太平洋諸國的基地
澳大利亞地處南太平洋,與世界各主要市場,均有相當?shù)木嚯x,全國人口只有2,300余萬人,市場規(guī)模屬于中、小型,但是由于計算機普及率高,且其官方語言為英語,因此世界各大計算機廠莫不選擇澳大利亞為其產品的試驗市場,以及進一步向鄰近國家拓銷的基地。目前在澳大利亞從事信息計算機相關事業(yè)的臺商有宏碁、華碩、明基、友訊、聯(lián)強、研華、微星、訊舟、宏達電等。
(3)加入WTO帶動關稅調低,亞太地區(qū)各國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貿易伙伴
澳大利亞對外貿易早期重歐輕亞,但隨著80年代時亞洲經濟發(fā)展突飛猛進之后,澳大利亞開始重視和亞洲鄰國的經貿關系,目前亞洲已躍居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的首位,占有澳大利亞外銷市場約七成以上,近年來前十大貿易伙伴中有超過一半以上位處亞洲,僅有美、英、德來自歐美,紐西蘭則位處大洋洲,亞洲各國中,仍以東亞為主(含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及中國臺灣),前五大貿易伙伴中,亞洲國家多分居第一、第二、第四位及第五位,占有澳大利亞進口市場相當大的比例。澳大利亞消費品或工業(yè)產品大部分均依賴進口,一般產品進口并無特殊限制也無配額限制,是一充分開放的市場,原課征高關稅的汽車、紡織品、鞋類及煙酒等因澳大利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外,關稅亦大多調降至5%或5%以下。澳大利亞政府為因應關稅下降后,國內部分產業(yè)如制衣業(yè)及制鞋業(yè)等勞力密集產業(yè)無法與進口貨競爭,面臨生存危機,積極提供轉業(yè)輔導、加強研發(fā)或產業(yè)升級等措施,但仍有很多企業(yè)將工廠外移至中國等亞洲地區(qū)。
(4)政府政策鼓勵推行,綠色節(jié)能產業(yè)興起
環(huán)保節(jié)能乃近十年來世界各國之主要課題之一,澳大利亞于 2007年簽署京都議定書,承諾在2050年之前減少60%的溫室氣體排放,并擴大再生能源目標計劃,于2020年時達成全國電力20%來自于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及其它相關節(jié)能、節(jié)水、植樹等多項目標,影響所及亦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新商機。例如:澳大利亞為世界第一個實施全國禁止使用白熾燈泡(incandescent light bulbs)并改用熒光省電燈泡之國家;另政府亦提供相關經濟補貼(Rebates),鼓勵一般家庭安裝省水、省電等設備,而直間接創(chuàng)造出絕緣材料(insulation)、太陽能面板(Solar Power Panels)、太陽能熱水器(Solar Hot Water System)、雨水儲水塔(Rainwater Tanks)及回收水系統(tǒng)(Grey Water recycling)等產品之市場需求。此外愈來愈多商業(yè)大樓的廁所已改用省水馬桶,或小便斗內放置生技除臭藥劑而不再沖水。電燈并改用感應式開關,以節(jié)約電力。另市面上銷售之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用品,則貼有顯示該機種消耗電力或用水效率的評等貼紙(Energy Rating or Water Rating labels)。
以上內容摘自絲路印象(www.miottimo.com)澳大利亞事業(yè)部。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內容:
最新澳大利亞二手車行業(yè)投資風險及前景預測報告(2016-2020年)
最新澳大利亞汽車維修行業(yè)投資風險及前景預測報告(2016-2020年)
最新澳大利亞智能電視行業(yè)投資風險及前景預測報告(2016-2020年)
最新澳大利亞智能手機行業(yè)投資風險及前景預測報告(2016-2020年)